当前位置:名人明星网>名人明星>郭沫若

郭沫若

来源:名人简历 | 作者:大明星 | 发布时间:2023-07-11 14:54:41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

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郭沫若
  • 别名: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
  • 字:鼎堂
  • 号:尚武
  • 原名:郭开贞
  • 出生/生日:1892-11-16
  • 生肖:
  • 逝世时间:1978-06-12
  • 享年多少岁:85岁
  • 出生地点:中国,四川乐山沙湾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有沫若、麦克昂、石沱、郭鼎堂、羊易之、高汝鸿等。他的家乡有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渡河,他倍享时誉的名字就取自大渡河(沫水)及其支流(若水)。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史学家、考古学家。

人物生平

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郭沫若因此受到通缉,随即参加南昌起义,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个人生活

郭沫若的父亲为郭朝沛,母亲杜遨贞。1912年正月十五上元节,郭沫若奉父母之命,与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旧式女子张琼华(1890—1980)草草完婚,由于郭沫若对封建婚姻制度不满,婚后第五天便离家出走,赴成都读书,但两人没有离异。直到1939年,郭沫若还乡,向张琼华鞠躬表示道歉。张琼华在郭沫若家空守68年,无子女。
1916年8月,与东京圣路迦医院护士佐藤富子(1893—1994)相遇并相爱,为其取名安娜,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年底,赴东京接安娜到冈山同居。1916—1937年,与安娜共同生活21年,共同度过了郭沫若在日本的最困难时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告别了安娜。1937—1949年,安娜一个人在日本顶着政治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抚养孩子。1938年1月,他与《救亡日报》社成员于立群结婚。

与佐藤富子

长子郭和夫,1918年出生,中国有机化学家、石油化学家,1994年9月13日,在因公赴外地科研考察途中突发脑出血逝世;次子郭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三子郭复生,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四子郭志鸿,1932年出生,当代钢琴音乐家;长女是郭淑瑀。

与于立群

长子郭汉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10年6月5日5时在北京逝世;次子郭世英,曾入读北大哲学系,在西华劳动时期去世,年仅26岁;长女郭庶英,曾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曾出版《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次女郭平英,1946年8月生,四川乐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三子郭民英,1943年11月出生于重庆,自幼喜好文艺,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无预兆而自杀;四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

侄子

郭培谦是郭沫若的侄子。1962~1963年,时任乐山县副县长郭培谦作为主管负责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乐山大佛的首次修缮。

其他

郭沫若代表作:郭沫若代表作有《甲申三百年祭》、《星空》、《女神》、《屈原》、《蔡文姬》、《李白与杜甫》。

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故居(GuoMoruo'sFormerResidence),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原是清朝年间是恭王府的马号,1963年至1978年郭沫若在此居住,于1988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标签: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以上是关于名人明星郭沫若的个人资料简介、简历介绍,以及他的作品介绍,内容来自网络转载或网民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 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投诉建议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可以分享链接给好友:https://www.hhwl88.com/people/guomoruo/
相关资讯
目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