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刘娥
- 别名:章献皇后
- 谥号:章献明肃
- 出生/生日:969
- 生肖:蛇
- 逝世时间:1033-05-11
- 享年多少岁:64岁
- 出生地点:北宋,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
- 民族:汉族
章献明肃皇后(名不详,民间相传为刘娥),北宋时期太原人,汉族。刘娥出生日期不详,卒于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是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也是北宋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
刘娥少年坎坷,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嫁给了一个银匠;后来辗转进入宫中,成为皇后,并在真宗驾崩后成为太后。在宋真宗执政期间,刘娥就已经开始参预朝政;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周怀政计划发动政变,想废除刘娥的皇后身份,但计划败露,周怀政被杀,寇准被贬为怀州刺史,刘娥的权势更加稳固。在宋仁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到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她垂帘听政,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刘娥执政期间,终结了“天书”运动(公元1008-1022年),并颁布了盐法改革等多项律令,但并未称帝。
刘娥一生有功有过,但总体上功大于过,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政治上,刘娥终结了天书运动,整顿吏治;经济上,她发行交子、劝课农桑,为北宋的繁荣打下了物质基础。后世对刘娥有诸多评议,如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刘娥辅佐仁宗治理国家,于大宋江山有功。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刘娥身着龙袍去宗庙祭拜有违礼法。而随着戏曲发展,她的形象被定为《狸猫换太子》的以权谋私、凶狠残忍的奸妃形象,和真正的刘娥相去甚远。
早年坎坷
刘娥祖籍太原,后来搬迁到益州华阳。刘娥的祖先刘延庆,在后晋、后汉时期,担任右骁卫大将军;而刘通,则是宋太祖时期的虎捷都指挥使,同时还担任嘉州刺史,他曾经率领部队前往太原参加战斗,但在途中离世。刘娥是刘通的第二个女儿,她还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被寄养在母亲的亲戚家。
刘娥很早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她能歌善舞,并且擅长播鼗(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她并跟随龚美来到京师谋生,可龚美在京师生活窘迫,不得不把刘娥再次卖掉。于是刘娥在十五岁时,被推荐给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韩王的乳母秦国夫人性情严肃,讲究礼法,将此事告诉宋太宗。太宗一怒之下,命令韩王将刘娥赶走。韩王没有办法,便把刘娥暂时安置在王府指挥使张耆家中,而张耆为了避嫌只好搬出去住。
立为皇后
太宗驾崩后,韩王即位,即宋真宗。在和秦国夫人请示过后,刘娥也被接入宫中,被册封为美人。因为刘娥没有亲人,于是就认龚美当哥哥,龚美也随之改姓刘。在大中祥符(公元1008年—1016年)年间,刘娥被晋封为修仪,后不久被封为德妃,和杨淑妃交好。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郭皇后驾崩,真宗想要将刘娥立为皇后,遭到很多大臣反对。比如权臣寇安仁认为,刘娥身份低微,还推举出生相门的沈才人为皇后;但是真宗执意如此,最终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立刘娥为皇后。此举动引起多位大臣不满。翰林学士杨亿在接到起草封后诏书的任务时再三推辞,真宗只能找其他大学士撰写。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刘娥侍女李氏受真宗宠幸,产下了彼时唯一的皇子,也就是此后的宋仁宗。刘娥把仁宗认为己有,并让杨淑妃抚养他长大。(宋仁宗称呼刘娥与杨淑妃为“大娘娘”和“小娘娘”)。
天禧党争
刘娥通晓文学历史,性情机智聪敏。真宗退朝后,常常阅读奏折直到深夜,刘娥都陪伴左右,参与处理国家事务。若真宗问起后宫事宜,她也能处理的有理有据,愈发得到真宗信任。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真宗因为多病常年在宫中休养,刘娥也因此常能参与国事。
刘娥的权力越来越大,引起群臣忌惮,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宰相寇准秘密奏请皇太子监国,但计划最终败露,寇准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被权臣丁谓取代。而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周怀政知道谋划失败后,自己将身陷险境,于是计划发动政变,想要一举杀掉宰相丁谓,废除刘娥的皇后身份,并重新启用寇准来辅佐太子。然而计划败露,隔天早上,周怀政一党被捕获,周怀政被杀,寇准被贬为怀州刺史。此后,刘娥下诏,为仁宗开设资善堂(皇子读书处),命大臣在此商议天下大事,但最终都由刘娥裁决。
临朝称制
宋仁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下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都由皇太后处理。刘娥和宋仁宗一起在承明殿处理政务,皇帝在左边,太后在右侧垂帘听政,遇到大事就召集辅政大臣来商议,日常事宜则都让宦官雷允恭传达。刘娥位高权重,宫中奏请刘娥自称“吾”,把她的生日定为“长宁节”,并命天下人都要避其父亲刘通的名讳。她垂帘听政时,赏罚严明、恩威并施,重视礼仪制度。刘娥的侍女见仁宗的侍女佩戴精致的耳饰,想要效仿,刘娥认为不合规矩而加以阻拦。此外,她很重视思想教化,在仁宗即位后,在崇政殿安排亲近的大臣和儒家学者为仁宗讲习经史。
放弃称帝
刘娥虽掌握大权,但未曾称帝。明道年间(公元1032年—公元1033年),仁宗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以祈告五谷丰登,刘娥也前往太庙进行斋戒,她不顾大臣反对,身着衮服,只是将帝王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同时,没有佩戴男性帝王的佩剑。她曾经向权臣鲁宗道问起武则天,宗道回答,“是唐朝的罪人,差点危害唐朝的江山社稷”,刘娥沉默良久。当时还有人进言,建议刘娥立刘氏七庙;权臣程琳也进献《武后临朝图》,希望刘娥自立为女帝。刘娥询问大臣的意见,臣子不敢说话,只有鲁宗道认为这不合礼法。最终,刘娥把奏章扔在地上,表示自己不愿意做违背祖宗的事。仁宗听闻,感叹刘娥是一个忠孝之人。
归政仁宗
宋仁宗对刘娥十分孝顺,礼数很是周到,多次为刘娥拜寿,并在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提出要为刘娥加封尊号。范仲淹曾对宋仁宗率百官为刘娥祝寿的行为进行劝阻,但是仁宗并没有采纳。九月份长宁节期间,仁宗下诏为百官赐衣、为天下赐宴。明道年间,仁宗下旨,加刘娥尊号为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太后。
刘娥去世后,仁宗重新掌权。
寿终正寝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娥驾崩,年六十五岁,谥号为章献明肃,葬在永定陵的西北处。按照旧制,皇后的谥号都是两个字,从刘娥后谥号变为四个字。
政治举措
终结“天书”
“天书运动”指的是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发起的造神运动,他和大臣伪造“天书”,频繁封禅,使得国库日渐空虚。这场运动长达十余年之久,最终在刘娥垂帘听政时期得以平息。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刘娥命令把“天书”和宋真宗一起下葬永定陵,并一并停止了宫殿、道馆的营造,使这场运动得以终结。
平息党争
刘娥执政时期,对宫中盛行已久的裙带关系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她曾要求大臣们把内外亲族的姓名都呈报上来,之后便将其制作成图表,挂在自己的寝殿墙上,每有要加官进爵的人便对照此图,若是朝廷中人的亲属就概不任用。
此外,对于权臣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刘娥也进行了整顿。在她执政前期,权臣丁谓势力很大,利用宦官雷允恭上传下达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刘娥察觉后,借盗窃金宝的罪名把雷允恭处死,并于当月将丁谓免职,不久后又贬到崖州(今海南崖县需镇)。对于丁谓曾经的追随者,刘娥并未赶尽杀绝,而是尽力笼络,维护了她的统治,使得朝野上下党争渐渐平息。
惩治贪官
刘娥出身微寒,因此更能体察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也十分厌恶。她下令禁止进献“羡余”(官府收受赋税的多余部分)以求升官,并对征收苛捐杂税的官吏严加处置。她还创设谏官,于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恢复了太宗时期的理检院,并恢复百官转对,并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门下省为谏院,广开言路,惩处了大批贪官污吏。
经济举措
劝课农桑
刘娥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最为用心。从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到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刘娥曾经多次下诏减免农业租税,包括青苗税、谷税、岁贡等等,在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还曾颁布允许佃农迁徙的诏书(史称《天圣诏书》)。此举减轻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了宋代城市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
发行交子
刘娥掌权时期,民间的交子有很大弊端,一旦有商人难以付清欠款,就会引发争议。因此,亟须朝廷规范纸币发行。刘娥执政期间,于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主办交子发行,并由京朝官担任监官。宋代发行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于促进当时的商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盐法改革
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刘娥批准大臣王景的奏折,允许商人贩卖食盐,以为百姓谋利。两个月后,刘娥采纳了盐业改革的方针,以仁宗的名义颁布诏令,允许商人卖盐。此次改革意义重大,解州及附近的民众对此欢欣鼓舞,也更加拥戴刘娥,甚至立碑纪念。
个人生活
刘娥一生专宠为何无子:刘娥一生都没有孩子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刘娥曾是官宦之女,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因此很可能营养不良。后来嫁给了银匠,也过得很贫苦,也许身体熬坏了,才导致一生都没有孩子。
刘娥生了几个孩子:宋朝刘娥皇后没有生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