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柳宗元
- 别名: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柳八
- 字:子厚
- 出生/生日:773
- 生肖:牛
- 逝世时间:819-11-28
- 享年多少岁:46岁
- 出生地点:唐朝,长安
- 民族:汉族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是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河东柳氏与薛氏、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世称“柳河东”。祖上世代为官,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四岁时已熟读多篇古代辞赋。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十二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十三岁时随父亲在湖北、江西等地游历,见识众多优秀人物。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考中进士并在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考取博学宏词科,历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虽然官职不高,但积极参与政治和文学活动。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之后又远调柳州刺史,在柳州主政期间净化风俗、恢复当地经济发展,获得当地百姓的赞赏。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11月8日,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享年仅47岁。柳宗元的去世令柳州民众深感悲痛,次年为其修建了衣冠墓,因为柳宗元官终柳州刺史,又被称为“柳柳州”。
后世人将柳宗元与韩愈、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不仅是一位进步的思想家,他系统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创造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峰,而且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在治学思想上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其领导的古文运动对于中唐诗文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敕封柳宗元为“文惠侯”,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他被宋高宗赵构加封为文惠昭灵侯,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追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
早年经历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他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因世代外任官职,家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安家落户,视长安为第二故乡。父亲柳镇曾任录事参军、长安主簿、殿中侍御史等职,母亲卢氏,贤惠有才。童年时,柳宗元在母亲的培养下勤奋学习,四岁时已熟读多篇古代辞赋。十三岁时随父亲在湖北、江西等地游历,见识众多优秀人物。他年少时已展露文学才华,在文坛有名声。
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柳宗元二十一岁,以自己的才学考取进士,得到皇帝和人们的赞扬。同年考中的刘禹锡成为他的好友。父亲去世后,他曾前往邠州(今陕西省邠县)探望军中叔父,游览边境,并与基层士兵交流。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二十六岁的柳宗元考取博学宏词科,历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虽然官职不高,但积极参与政治和文学活动。柳宗元独立自主,不依附贵族大官僚,交往正直进步人士,发挥积极作用。
在这一时期,柳宗元创作了众多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观点的作品。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他特别称赞了范传真为人民服务而非追求个人利益的做官理念。在《乍说》中,他抨击了对自然现象的荒诞迷信观念。除此之外还有论述法律问题的文章《驳复仇议》、描绘长安市民阶层的优秀品质和卓越技艺的《种树郭橐驼传》和《梓人传》等作品,这些作品对散文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然而,柳宗元在这一时期主要关注政治活动,试图在政治上建立一番事业。他加入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并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贬谪永州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李适去世,李诵继位成为顺宗。随后,王叔文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并很快担任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户部侍郎等财政管理职位。柳宗元则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后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引起太监和反动官僚的恐慌,他们勾结地方军阀进行疯狂反击,逼迫顺宗退位并拥立太子李纯为皇帝,迅速对王叔文集团实施迫害。王叔文随即被贬为渝州司户,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到了十一月,柳宗元在赶往邵州途中接到命令,被进一步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
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冬,柳宗元携母亲寄居于永州龙兴寺中。次年,唐宪宗李纯改元元和并宣布大赦,但下诏宣布柳宗元等八人在恩赦范围内仍不得升迁。同年,柳宗元的母亲病故,王叔文被朝廷处死,反对革新的人士污蔑柳宗元为“怪民”。同时,永州在这段时间里频繁发生火灾。五年内,柳宗元的住所四次受到火灾波及,有一次他在慌乱中逃出,才得以保命。长期严酷的政治迫害使柳宗元痛苦、忧郁,身体也迅速衰弱;但这种生活也让他更加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与感情,深刻认识到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以及权贵们的丑恶面貌。
在永州时期,柳宗元关注散文运动的发展并指导南方一带的知识分子学习散文。除了学习和写作,他还经常游览风景,比如初到永州时在龙兴寺的住处西面开辟有窗走廊“西轩”,并在寺西建造了“西亭”,期间柳宗元与因政治迫害而被贬到永州的元克己等人结交,有时他和朋友时常远足探险。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八月,柳宗元在法华寺西亭上写下《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纪念,又在山西北二百步处发现了钴鉧潭,并写下《钴鉧潭记》。除此之外,柳宗元在钴鉧潭西侧二十五步之处发现小丘并将此地买下,与李深源、元克己等朋友一起整理花草,后写成《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及《小石潭记》等在永州若干景点写下的散文合称“永州八记”。
柳宗元虽担任永州司马,但实际权力很小,故而柳宗元有机会广泛研究古今典籍,并批判性地吸收其中的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认识水平和文学修养。他创作了大量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批判黑暗现实,传播进步主张,提倡散文革新,如《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三戒》《送薛存义之任序》《封建论》等著名作品。柳宗元在染溪边购地并定居后,将染溪改名为“愚溪”,并创作《八愚诗》和《愚溪诗序》以刻石纪念。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柳宗元居住永州已近十年,期间他的社会认识、理论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并持续斗争。
调任柳州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意外收到皇帝的诏书,召他回京。二月柳宗元重返长安。由于王叔文事件,被贬谪的“八司马”中,除了已故的韦执谊、凌準和已调任的程异外,其余五人此次一同被召回京。虽然有执政大臣以才华横溢为由建议召回他们,但柳宗元抵达长安后就遭到大官僚的诋毁。唐宪宗于是在三月下令将柳宗元任命为柳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韩泰为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刺史;韩晔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今广东省封川县)刺史;刘禹锡被任命为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刺史。
春三月,柳宗元、刘禹锡等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长安,同行至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后分别。柳宗元初抵柳州,有感于柳州的风俗习惯较中原落后,百姓生活贫困,社会治安较差,迷信思想影响深远等现象,决心制定法令改变柳州的面貌,引导当地居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经过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柳州的社会秩序逐步安定,开垦荒地、修整街道、种植树木等工作顺利进行。柳宗元还在柳州创办学校,为当地青年提供学习文化的机会,柳州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事业心和道德礼貌的风气普遍树立,曾被中原人视为“蛮荒”的柳州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期间,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政绩是帮助众多奴婢获得赎身。唐代时期,官僚、豪族和大地主家庭普遍拥有许多奴婢,对他们进行严酷剥削。贫困的民众因天灾人祸、苛捐杂税等原因,常常被迫出售子女,甚至自己沦为奴婢。南方地区尤其严重,贫苦家庭因无法支付地租或偿还债务,将子女抵押给地主或高利贷者。一旦逾期未能赎回,本利累计,便成为终身奴婢。柳宗元制定了一项办法,根据奴婢工作时间计算工资,若应得工资抵消所欠债务,便可赎回自由。此办法在柳州及附近地区实行,仅一年,便有约一千名奴婢重获自由。
中年病逝
柳宗元在永州时已多病,抵达柳州后,因心情抑郁和工作劳累,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11月8日,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享年仅47岁。柳宗元的去世令柳州民众痛感悲痛,次年为其修建了衣冠墓。三年后,民众又在罗池地区为其修建了庙宇,永久纪念他。后人因他原籍河东,称之为柳河东;也因其在柳州的任职经历,称之为柳柳州。纪念柳宗元在柳州的古迹历经数代修缮,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人民公园内仍保留有柳侯祠(即罗池庙,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宗元衣冠墓、罗池和柑香亭(原为柑子堂,纪念他种植黄甘二百株。宋代堂址废,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在罗池旁重建亭子等。
人物成就
政治
革新朝政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朝政革新,主要负责革新朝政的舆论宣传工作,以其出众的文才写作一批配合革新事业的文章。如他作为监察御史要主持祭祀所写的《蜡说》,还有密切涉及朝政的《时令论》《断刑论》《守道论》《六逆论》等文章,当时直接关系到政令、人事等重大问题的诏命制诰有许多是他所起草的,例如现存的《礼部为文武百僚请听政表》,就是在唐顺宗李诵病重、谣言四起的情况下所写的。
主政柳州
首先,柳宗元担任柳州刺史之际两袖清风,注重为官清廉和福泽百姓,柳州当地的百姓相对于中原来说教化落后,但柳宗元没有鄙视民众反而对其施以儒家的礼法,推动百姓安居乐业和风俗淳朴;其次,柳宗元释放奴婢且以文化民,柳宗元到达柳州之前,柳州地区的百姓生活贫困,妇女妻子经常被男人抵押出去,如果长时间未赎回则成为奴隶,柳宗元面对这种情况,根据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和八年(公元813年)宪宗的两次特旨来推行释奴政策,以工偿债恢复奴隶的平民身份。同时,柳宗元以“兴孔子之道”为己任,重修孔庙并推动弘扬儒家思想,而且勇于提掖后进,改变落后的愚昧观念。最后,柳宗元注重身体力行,重视生产发展,亲自组织挖井以造福后人,而且本着利民精神引导人们从事农林生产,亲自在荒地上种植柑树和在柳江河畔种柳树,除此之外柳宗元还大力指导发展牧副业、修路等发展柳州。
文学
古文运动
柳宗元和韩愈等人领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打着复古的旗号进行文体和文风的改革。首先柳宗元在韩愈重视文章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以明道”的具体主张,柳宗元的道偏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柳宗元在其文章中率先提出“文有二道”的思想主张,文学有辞令、褒贬、导扬、讽谕四种作用以及文学有本于著述和本于比兴两大部类,文如何发挥明道的作用规定了具体的途径,对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学规定了内容和形式的基本要求;再次,柳宗元对文章的发展提出了广泛继承和注重创新的见解,提倡反对骈文以学习古文。
文学创作
说理文
柳宗元的作品成就比较突出的是说理文,其说理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类型包括具有论证性质的书信、序文、赞美诗、志等杂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封建论》。柳宗元的议论说理文往往结构严谨、论断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用词精炼准确,在系统阐述自身观点的同时驳斥反面观点,并通过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材料和事实加以证明,使论证结果更加坚实。不仅如此,柳宗元的许多说理文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集中体现了“奥妙”“明晰”“通达”“节制”“清晰”和“庄重”六种表现手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在论证行文中通过展示丰富而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柳宗元对陈腐观点的愤激之意和憎恶的强烈情感。
传记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柳宗元频繁接触下层百姓并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因此他喜欢将社会地位较低或受压迫的人物设置为传记主人公。在行文中柳宗元经常高调赞扬底层人物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有时也对他们的悲惨遭遇表示哀婉痛惜,以此来揭示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丑恶世态并对之进行抨击,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和生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这些作品既是《史记》《汉书》等历史传记的发展,也与唐代新兴传奇小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虽以真人真事为蓝本,但柳宗元加入一定程度的夸张和虚构成分,比如著名的《捕蛇者说》就是一篇介于传记、杂文和寓言之间的作品。
寓言
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将寓言作为独立文学作品创作的人,在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广泛涉猎古代民间寓言并融合自身生活体验而创作出大量寓言,这些寓言作品鞭挞和抨击了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的丑恶社会现象。比如由三篇著名寓言《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成的作品《三戒》,柳宗元通过描写小鹿、驴子、老鼠、猎人等角色的生活悲剧,严厉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仗势欺人、外强中干、贪婪暴虐的人物,表达了对他们的轻蔑和憎恶并预示他们注定灭亡的命运。寓言结构简洁,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作品采用夸张手法,既符合生活真实,又具有幽默诙谐的风格和锐利的批判性,展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游记
柳宗元的游记特点有二:首先,在描绘客观的自然景观之外,柳宗元还将自己丰沛的情感和鲜明立场寓于游记之中,他感叹地处荒野的美景无人欣赏,折射出其怀才不遇的不满与痛苦。这样使得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美景处于同病相怜的状态,两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其次,柳宗元并不简单堆砌自然景物,而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手法塑造出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将景物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声色等特点元素有机组合,从中可以体验到主人公当时经历政治挫折和贬谪生活的磨砺之后的心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小石潭记》等作品。
诗歌
柳宗元的诗歌在繁荣的唐代诗坛上具有独特风格,他擅长运用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情感,内涵丰富而深入。《掩役夫张进骸》表达了对一位劳动者真诚的同情,同时抒发了唯物主义思想和基本平等观念。《韦安道》是一首在古典诗歌中十分罕见的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的诗歌,生动地叙述并高度赞美了韦安道的英勇侠义行为和品质,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柳宗元描绘自然风景的诗作与山水游记相似,通过描绘幽深的林谷、清澈的溪流和寒冷的花朵来塑造自己忧伤的形象。《江雪》在明快清幽的山水人物画面中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色彩鲜明且情调优美,流传至今成千古名篇。
医学
柳宗元本身通晓一些中药理论知识,后通过入山采药增加对药物外形特点及生长习性的认识,他将中药医理的观察融入诗文中,分析症状、病机、治法的同时用医学名词阐释疾病,其中他议病的过程条理清晰,采取先消后补的治法,即先除湿热再行补法,应用消法后导致其正气耗伤,还需以补益之药疗其虚,期待通过补气血而使正气得补,强筋骨而使下肢有力,补心力而充养心脉。除此之外,柳宗元还以病案形式传下医学实践《救死三方》,书中通过讲述其亲身经历记载岭南地区病疔疮、干霍乱、脚气等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用词简洁凝练,述病翔实,疗效确切,实用性较高,具有治疗该疾病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柳宗元诗文中其他探究医药的文献,为后世了解唐代文士疾病与治疗情况提供了翔实和珍贵的信息。
人物思想
文学思想
柳宗元通过在长期学习和写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主张革新六朝以来的散文,他认为散文的创作目的是为阐明道理,反对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文辞和音律美,建议作家在此基础上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综合运用多样艺术手法的能力,以便创作出具有鲜明深刻、清新通畅、曲折厚重等特点的作品。他提出“奥”“明”“通”“节”“清”“重”六种手法相互作用,达到深入浅出、波澜壮阔、幽深峻峭、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的境地。除此之外,柳宗元主张广泛学习古代文化遗产,吸收儒家经典、老庄哲学、《国语》《史记》等作品的特点和优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柳宗元还将文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社会生活中直接表达观点和态度的实际应用文章;另一类是通过描绘事物进行讽刺、感染,引导和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作品。柳宗元有意识地创作了许多形象丰富生动的文艺散文,发挥并超越了过去诗赋骈文的作用,开创了散文发展的新境界。对当时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强调“道”的作用、重视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人格修养并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坚决反对盲目崇古和模仿抄袭,这正是唐朝散文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柳宗元柳宗元的这些成熟文学思想,无疑是他对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历史的总结,为唐代散文创作实践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思想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他自幼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期以明道”,即通过教育手段以期培养统治阶级的治术人才。要改变这种局面,应当开发民智,培养人才,用改革的措施来使统治阶级的思想合于“道”的要求,以使国家长治久安。柳宗元认为教育目就是培养君子,除正统儒家学者经常强调的“忠君、孝亲”那一套伦常标准之外,还强调以能否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要求,以及是否具有“生人之意”的政治理想为标准。柳宗元认为君子的历史使命是“行道”“济世安民”。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内外兼修,内可以守其道,外可以行其道,为国家所用,就出而施行治道,就居家修养以完善其身。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
哲学思想
柳宗元在永州司马的职位无法实现政治理想,于是他趁机致力于著述和创作,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广泛研究古今典籍,探讨哲学、历史、度会和人生等问题,积极传播进步思想。在建立自己的理论时,柳宗元非常重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学习,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哲学、政治和人生问题的论著和作品。这些作品的主要包括反对神怪迷信,主张自然是物质的,认为天无意志;反对贵族特权,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权利;反对消极出世,提倡积极关心现实,致力于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些观点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展现出勇敢反抗传统的精神。
在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而利用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迷信编造谎言,如君权神授、天宰人命、宿命论等观点。尽管柳宗元是一位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但他能够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大自然的变化是物质现象,与人类命运的吉凶祸福无关。他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而非天或鬼神,他坚决反对欺人自欺的鬼把戏,主张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权利和地位,通过改善人民生活和采取适当政治措施来赢得人民的支持,否则人民就有可能并且必然会推翻他们。比如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探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政治制度,它指出社会制度是由“势”形成的而非“圣人”所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柳宗元是唐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