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南仁东
- 出生/生日:1945-02-19
- 生肖:鸡
- 逝世时间:2017-09-15
- 享年多少岁:72岁
- 出生地点:中国,吉林省辽源市
- 国籍:中国
- 民族:满族
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男,满族,群众,吉林辽源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研究射电天体物理学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领域,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早年及受教育经历
1945年,南仁东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学习成绩突出。1963年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就读,1968年底,南仁东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无线电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待了将近有十年的时间。这十年,让他把学校所学运用到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年里,南仁东设计了收音机、电子客流计量仪、电子声靶等多种电子产品;与吉林大学王湘浩学部委员合作研制成功中国首台具有函数编程功能的台式电子计算机。他从普通工人做到技术骨干,最终任工厂技术总管,成为千余人国企的技术带头人。南仁东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刻苦钻研,什么事情一旦做了就要做到最顶尖。厂里的项目他要设计,自己还创新的研究新的项目,为了项目,他常常通宵达旦设计、研究,曾连续七天七夜没合眼地编程。
1977年夏,全国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南仁东为了继续深造,在第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功地被中科院的天体物理研究所录取。1978年9月-1987年7月,南仁东来到北京天文台读天体物理的研究生,获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期间,他对密云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并设计开发了望远镜终端的通讯软件;独立提出密云综合孔径望远镜的误差改正与校准方法,并发展成一套观测实用软件。他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肯定。
工作经历
1981年硕士毕业后,南仁东先后接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康奈尔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由于密云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建设的需要,他舍弃了到国外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继续留在北京天文台开展望远镜校准及成像系统和国际甚长基线网(VLBI)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研究。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4年,赴荷兰德云格勒天文台做访问学者期间,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又先后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英国JBO天文台、意大利波尼亚射电天文研究所开展客座研究。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有科学家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外太空的讯息。当时,南仁东也在现场。他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提出建造一个“中国天眼”的想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仁东毅然舍弃高薪(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1994年,南仁东完成对“天眼”的基本构思,向中科院提交建立500米口径“超级天眼”(FAST)的申请书,并担任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从1994年春天开始,年近50岁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在贵州踏上了选址的旅程,从1994年到2002年,第一轮选择对贵州省普定县、平塘县进行了台址初选,建立了391个候选洼地的地形地貌数据库,共在国际上发表了11篇与大射电望远镜贵州选择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射电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为给射电望远镜找到更佳的台址,启动了第二轮贵州选址工作,历经10年,2005年,经过对3000多个洼地进行测算与考察之后,终于找到最理想的台基。“天眼”选址工程也终于告了一段落。
2006年南仁东任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主席,是中国天文学界第一次在此层面任职,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重。
2012年,FAST973项目正式启动,南仁东指导有关FAST973项目的立项及组织实施;提出了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计划;确立了FAST实现世界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的原创科学策略。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启用,并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成为目前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此时南仁东已身患疾病,但他还是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亲眼见证了FAST工程落成。
逝世悼念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抢救无效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时23分在美国波士顿逝世,享年72岁。16日国家天文台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25日,南仁东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