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钱钟书
- 别名:钱钟书,钱仰先,中书君
- 字:默存,哲良
- 号:槐聚
- 本名:钱锺书
- 出生/生日:1910-11-21
- 生肖:狗
- 逝世时间:1998-12-19
- 享年多少岁:88岁
- 出生地点:中国,江苏省无锡县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省无锡市人。原名钱仰先,后改为钱锺书,字哲良(后改为默存),号槐聚,别名钱钟书、中书君。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合称“南饶北钱”,被誉为“文化昆仑”“当代第一鸿儒”。是本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锺书先生被誉为“学术昆仑”,也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之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教了两年英语。1935年秋天,钱锺书考得英国庚子赔款留学奖学金,和夫人杨绛一起在英国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读书。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1938年秋天回到中国,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先后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授、湖南蓝用国立师范学院任英语系主任,之后又在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担任教授。期间于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他的《围城》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文学经典,有“新《儒林外史》”之誉,这是一部智者之书,忧世伤生之书,也是4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作。1949年夏天,钱锺书全家从上海迁到北京,先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担任教授职务,后院系调整后,钱锺书遂摆脱教务,担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实际做的是《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定稿工作。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和杨绛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冲击,下放“五七十校”。1972年3月回京,六十二岁的钱锺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锺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同年,钱锺书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0年,电视连续剧《围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新一轮“钱锺书热”。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锺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生平
幼年经历
1910年11月21日,钱锺书于江苏无锡的一家书香门第出生。钱锺书的大家庭是无锡当地的世家望族,祖父钱福炯是晚清秀才,父亲钱基博是近代古文大家。钱锺书一出生,祖父便按传统出嗣给膝下无后的大伯父钱基成。伯父钱基成对钱锺书采用的是“放养式”教育,钱锺书在秦氏小学念书时,就因生病休学过几年,亲父钱基博不忍其如此下去,遂劝诫钱基成,才又将钱锺书送到亲戚家的私塾继续念书。1917年,又改由其伯父钱基成亲自教学,这段时间内,钱锺书读了很多家中收藏的古典小说名著,奠定了良好的古文功底。
伯父钱基成去世后,钱锺书又由生父钱基博抚养。1920年,钱锺书入无锡县立第二高小(无锡市东林小学)念书,开始接触西方文学。同年,其父钱基博将其字由“哲良”改为“默存”,取自《易经·系辞》中的“默而成知,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意在告诫钱锺书少说话多做事,避免祸从口出。三年后,钱锺书又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苏州市第四中学)念书。在校期间,他不仅阅读了大量著作,还在中文写作竞赛中荣获第七名。
入学清华
1929年,在清华入学考试中,1929年,在清华入学考试中,钱锺书数学成绩不理想,但国文和英文均为第一名,清华大学不忍人才被埋没,因此他被外文系破格录取,名满清华。杨绛后来戏谑钱锺书说:“数学十五分,考入清华大学。”
钱锺书入学便立志“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在校期间,他也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1932年,他的代表译作《鬼话连篇》《美的生理学》分别在《清华周刊》《新月》刊载。
钱锺书就读清华大学期间,经常在《新月月刊》《大公报》及《清华周刊》等杂志报纸上发表文章,连提携过周恩来和朱德的张申府教授也在《大公报》上赞扬他:“钱默存先生乃是清华最特殊的天才;简直可以说,在现在全中国人中,天分学力再也没有一个人能追上他。因为默存的才力学力实在是绝对地罕有。”钱锺书恃才傲物,还曾评价过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任教光华
1933年夏,由于时局动荡,钱锺书提前毕业,破例受聘于上海光华大学外语系。钱锺书授课幽默风趣,再加上学问渊博,故极受学生欢迎。除授课外,钱锺书继续为《新月月刊》《大公报》等刊物撰写诗文,发表了《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与张君晓峰书》等文章,传达了自己独到老辣的见解。在光华期间,钱锺书写下了《论师友诗绝句》等旧体诗,这些诗大都发表在《国风》半月刊上。1934年,钱锺书出版诗集《中书君诗》,馈赠师友。其师吴宓收到赠书后,对钱锺书称赞不已。
收获爱情
1932年,钱锺书与杨绛第一次邂逅。杨绛就读于东吴大学(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因东吴大学停课暂到清华大学念书。初次与杨绛见面时,钱锺书写了首诗来表达他的感受:“颉眼容光忆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布置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1933年,在双方父母祝福下,两人完成了订婚。1935年,他与杨绛步入婚姻。
欧洲留学
1935年春,钱锺书在留英公费考试中以历史最高成绩获得公费留学资格,与杨绛共同前往英国就读。1937年,他获得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学士学位,同年,爱女钱瑗出生。后同妻子杨绛赶赴巴黎大学进修,在进修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笔记体著作《石语》。
回国辗转
1938年,钱锺书回到中国,随即被清华大破例邀请担任外文系教授。因清华大学已迁至昆明,钱锺书回国后便赶赴昆明。在途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因此他到昆明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居住在昆明大西门文化巷11号,为自己的宿舍取名“冷屋”,在此处写的文章归结为“冷屋随笔”。后因种种原因,1939年钱锺书转任到湖南安化县蓝田镇的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同年开始创作《谈艺录》,之后两年他都住在湘西专心创作和教学。在此期间还完成了《围城》的写作构想和方向。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上海沦陷,钱锺书在和同事一同探亲时被困上海,此间钱锺书在震旦女子文理学校教学,完成了《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两本书。同时开始了《围城》的创作,《围城》宗旨的确立与钱锺书被困上海的遭遇极为相关。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钱锺书又担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在12月发表《谈中国诗》一文中,钱锺书称:“一个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表现了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遇深刻而真挚的关注。此后几年间,钱锺书的小说《人·兽·鬼》《围城》以及论艺专著《谈艺录》问世,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步入中年
1949年8月,钱锺书受吴晗之邀,重回清华再次担任外文系教授。1952年因各大学院系调整,清华改为工科大学,文学院并入北大,钱锺书离开清华,被调到北大新成立的文学研究所(后改隶于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专心从事研究工作。
从1950年到1956年,钱锺书几乎没有文章发表。在这段时间里,钱锺书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钱锺书被郑振铎调派到古典文学研究组工作。还收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入会邀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来郑振铎将选编宋诗词的任务委派于钱锺书,钱锺书选录了宋朝81位诗人的297首诗作后,汇编成了《宋诗选注》。因钱锺书父亲病重,他于1957年回湖北探望,同年11月,父亲病逝,钱锺书悲痛不已。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宋诗选注》,被选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1960年,钱锺书又参加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定稿工作,和叶君健一起,主要负责翻译和译文的润饰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工作被迫中止,钱锺书也受到了影响。某次会议上,王洪文无中生有,对一些学者大肆言语攻击,钱锺书愤然反驳。1969年11月,钱锺书因此事受到波及,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五七干校”。他在劳动的同时,也在坚持思考、阅读和创作。
晚年经历
1972年,钱锺书开始学术著作《管锥编》的创作。1974年,他又继续《毛泽东诗词》中译英工作。1976年,《毛泽东诗词》英译本问世。
钱锺书于1978年作为中国派学术代表团成员,出席在意大利召开的欧洲汉学家会议。又于次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学术代表团成员访问美国,先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伯克莱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和演讲。1979年,《旧文四篇》和《管锥编》问世(1982年出版《管锥编增订》),《围城》英译本在美国印地安娜大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他应邀访问日本,先后在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进行了演讲访问,此后完成了《谈艺录》的修订。钱锺书还于198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次年,又在北京倡导主持了第一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
1994年,钱锺书由发烧转为肺炎,后发现膀胱颈上有恶性肿瘤,虽被成功切除,但此后长住医院。住院期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顾问。[1997年3月4日,爱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次年,钱锺书受到手术后遗症、爱女去世等原因影响,于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关系
-
妻子: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