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沈从文
- 英文名:Shen Congwen
- 别名:茂林
- 原名:沈岳焕
- 字:崇文
- 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
- 出生/生日:1902-12-28
- 生肖:虎
- 逝世时间:1988-05-10
- 享年多少岁:85岁
- 出生地点:中国,湖南凤凰县
- 民族:苗族
- 星座:摩羯座
早年经历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6岁那年被父亲送入到私塾,13岁时,父亲将沈从文转入新式凤凰第二小学,半年后再转入凤凰文昌阁小学。
1917年,沈从文15岁,他高小毕业后辍学当兵,参加了隶属于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的一支本地部队。部队开赴川东“就食”,他留守辰州,直到1920年末,部队在湖北来凤遭神兵突袭全军覆没,他从留守处被遣散回家。1921年,年初,沈从文从凤凰去芷江投亲,在县警察所和团防局任办事员和税收员。他看惯了湘兵的雄武,和各式的杀戮与迫害。因过早地面对如此般残酷的社会和周遭愚昧的生活,使得他之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而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
1923年,因陈渠珍推行湘西乡自治,沈从文被派到印刷厂去校对各种文件,从一进步工人处读到许多宣传“五四”新思想的报刊。时值陈致力办学育人,他提出外出求学,陈应允。同年8月,在“五四”余波影响下,从湘西去了北京。
人物经历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特点
湘西,既是沈从文创作的主要来源,也是沈从文人生情感的寄托之处,同时还促进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沈从文创作的独特性,与湘西历史的独特性密不可分。沈从文从乌托邦的理想化世界中获取艺术创作来源,探寻现代艺术健康发展的道路。沈从文的乌托邦想象和古典希腊的理想化途径与思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和一致性。沈从文最大的优点不仅仅局限于他文学的丰富性,更在于他能够发现和体现他的那个世界里的生气。在沈从文的文学发现的这个世界里,他不是要去束缚这个世界,而是要让这个世界表现出它自身的特性,用自己的力量表现出来。
乡土文学
沈从文的作品浸透了乡土抒情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歌情境。沈从文因具备乡土经验而称自己是“乡下人”。他不仅未受到城市知识、思想的影响,还未被乡土气息所束缚。正因如此,他保存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未被束缚,得以用自己的视角去描绘乡土风情。
沈从文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民间意识,他受到了北京歌谣学运动影响和湘西民间文学的影响,这使他接受湘西,自发性地面向湘西,书写湘西。沈从文理想化地描绘了湘西人民淳朴的民族性格,他们单纯善良,真挚坦诚,乐于助人,知恩图报。湘西民间文学对沈从文小说叙事、抒情和语言产生了影响。在沈从文的年代,很多作家比较热衷于用西方化的写作方式来进行文学创作,可是沈从文却选择用湘西人较喜欢的方式进行写作,这不仅是对湘西民间文学的礼赞,更是对该文化的传承。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那就是他拒绝的“社会”。沈从文这种从乡村中国来考察城市中国的小说,代表了中国五四时期以后城市小说与诗歌的写作视野与思维方式。
浪漫主义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感情,让情感在文本叙述里缓缓展开来。他强调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使得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他实在又顽强的生命一般,给人以启发与教益。
沈从文把湘西山水写得如同西方19世纪浪漫派风景画中的乡村风光,那些清纯少女,如翠翠、三三、夭夭,在这些和谐的自然背景中展现出她们各自生命的本真与纯粹,成了善的化身,美的使者。至于以湘西传说为题材的神性小说系列,如《龙珠》《神巫之爱》《豹子·媚金与那羊》《月下小景》等,又别具一格。沈从文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述这些传说,而是在给予它们创作的色彩。从他的浪漫想象里,读者不难体会出他作为一个“乡下人”的寂寞和内心的奢望。这就意味着,沈从文创作的真正价值,本就是作为表现主观的浪漫主义思潮在30年代的体现而存在的。沈从文在对古老的湘西民族文化进行讴歌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批判,从而给艺术格调增加了一种哀叹惋伤之情,这也是浪漫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沈从文在《水云》里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用一支笔来好好的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也结束了这个时代这种情感发炎的症候”。这“浪漫派”所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派”。所谓“最后一个”,因为这已是处于“‘神’之解体的时代”了。
主要代表作品
小说集
1929年《神巫之爱》
1931年《石子船》
1932年《虎雏》
1933年《月下小景外八篇》
1934年《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抒发了作者的乡土情怀。小说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它叙述了翠翠的爱情悲剧,展现了美好善良的人性与纯净的心灵。小说笔触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描绘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读者,还奠定了其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5年《八骏图》
1938年《长河》
散文集
1936年《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1934年年初,沈从文先生回乡探望母亲,将回乡途中的景物人事写成了《湘行散记》。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多描写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其人物性格颇为鲜明。
1938年《湘西》
长篇童话
1928年《阿丽思中国游记》
书信集
1943年《云南看云集》
文集
1980年《从文散文选》
1982年《沈从文文集》(12卷)
1993年《从文小说选》
论著
1979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史》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编写以历史朝代为序,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该作品观看各种文物的图片,查阅174篇文章后,将二者结合,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的关系。
个人生活
沈从文张兆和: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安徽合肥人。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之妻。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