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司马昭
- 别名:晋文帝,晋太祖,司马文王
- 字:子上
- 庙号:太祖
- 谥号:文皇帝
- 出生/生日:211
- 生肖:兔
- 逝世时间:265-09-06
- 享年多少岁:54岁
- 出生地点:三国,河内温县
- 民族:汉族
司马昭(公元211年-公元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是魏国权臣司马懿次子、大将军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他是三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公元238年,封新城乡侯。公元240年,迁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司马昭随大将军曹爽伐蜀,因战功官拜议郎。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协助其父司马懿诛杀曹爽,司马氏开始把持朝政。后于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与其兄司马师合谋废魏帝曹芳为齐王,迎立高贵乡公曹髦到登基。公元255年,司马昭继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司马昭率兵二十六万平叛诸葛诞淮南之变,战于寿春城,诛杀诸葛诞,重创吴国援军。公元258年,魏帝曹髦身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伐蜀,蜀亡,封晋公。公元264年三月加封为晋王,次年八月,司马昭逝世。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专揽国政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他主持建立了《晋律》,削除繁琐冗杂的律条;重视农业生产,废除民屯制度;同时“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穑劝分”,提倡节俭。
司马昭继其父兄的事业,消灭蜀汉,基本上完成了取代曹魏、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西晋战略家、政治家羊祜评价司马昭说:“先帝顺天应时,西平巴、蜀,南和吴会,海内得以休息,兆庶有乐安之心。”
人物生平
初露峥嵘
司马昭出生士族,祖上在西周时因功被周王室赐司马姓,至其祖父时任洛阳京兆尹。汉建安六年(公元208年),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被曹操强制征招入仕,与曹丕交好,时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初年(公元240年),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值魏明帝奢侈之风的后期,司马昭下令免除苛务杂税,以免延误农时,百姓欣喜。随后转任散骑常侍。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司马昭作为征蜀将军辅助夏侯玄,随大将军曹爽伐蜀,率军出骆谷,驻扎于兴势。期间,司马昭审时度势,先是按兵不动迫使蜀袭军撤退,后又建议夏侯玄及时撤兵,使得魏军脱离不利险境。回到京都后,官拜议郎。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春,曹魏皇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及其亲信都随侍同行。时任太傅的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占据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之后司马懿诛杀曹爽,把持魏国朝政,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昭因为率众护卫二宫有功,得赏增加封邑一千户。
御蜀伐吴
同年秋季,蜀将军姜维进犯雍州,依傍翔山建筑两座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教等人驻守,并聚集羌胡人为人质,进犯侵逼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进行抵御。司马昭随郭淮迎战,升任安西将军、持节,驻守关中,为诸军节度。郭淮和句安在曲地陷入僵持,于是司马昭进兵占据长城,南奔骆谷来迷惑蜀军。姜维有所顾忌,退兵守南鄞,句安的军队断绝了后援,率众投降。司马昭转任安东将军、持节,镇守许昌。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率领中军乘船从水路去讨伐王凌,司马昭奉命督察淮北诸军事务,率领军队在项地会师。获封赏增食邑三百户,暂授金印紫绶。
同年八月,司马懿逝世,次年,司马昭之兄司马师任大将军,总揽国政。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下令兵分三路攻打吴国。司马昭为都督,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讨伐吴国,在东兴交战。胡遵等人轻敌懈怠导致战败,司马昭因监军之责获罪被削去爵位。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夏,蜀将姜维再次举兵侵扰陇右,佯称要攻打狄道,司马昭暂兼征西将军,驻守长安,他认为姜维是虚张声势,果然蜀军因粮草不足撤军。此时正赶上新平羌胡部族叛乱,被司马昭打败,叛军惧于其威纷纷投降。此战因为平叛有功,司马昭重新被封为新城乡侯。
身居高位
嘉平六年(公元254年)春季,魏邵陵厉公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密谋诛杀司马师,欲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计划未遂,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同年,司马师废曹芳为齐王,在郭太后的坚持下,司马师派使者迎立高贵乡公曹髦到洛阳登基,改年号为正元。因司马昭参与了制定策谋,被进封为高都侯,增封食邑二干户。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春季,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假称受太后诏书,在寿春起兵,并向各州郡发檄文以共同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领中外各军讨伐毌丘俭和文钦,让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此战,毌丘俭被诛杀,文钦溃逃投奔吴国。期间,司马师眼疾复发,又因敌袭受惊加重,回京后遂任司马昭为卫将军,总管诸军。同年,司马师在许昌逝世。魏帝曹髦命令司马昭镇守许昌,让尚书傅暇率领六军返回京师。司马昭采用钟会及傅暇的策略,自己率军返回洛阳以南驻扎。二月,诏令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公元256年六月,魏国改年号甘露。八月,朝廷诏令司马昭加大都督封号。
寿春之战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夏季,司马昭以皇帝名义召诸葛诞回京都任司空、诸葛诞拒不从诏,并杀死扬州刺史乐綝,盘踞淮南起兵,派小儿子诸葛靓到吴国做人质,向吴王称臣请求救援。同年,司马昭为激励士气,事奉天子及皇太后一同东征,在青、徐、荆、豫征兵,又征集了一部分关中的流动部队,都会合于淮北。军队驻扎在项,令廷尉何桢持符节,出使淮南,对将士们宣示抚慰,申明叛逆舆忠顺,诛罚与赏赐等。
六月,魏帝曹髦车驾到达项县,司马昭率兵二十六万人驻扎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命征南将军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等率众包围寿春城。东吴大将孙綝派遣全怿、全端、唐咨、文钦、王祚等将军率领三万余人前往寿春城接应诸葛诞,吴军趁包围圈还未形成,凭借险要地势,从寿春城东北冲入城中。同时,孙綝命大都督朱异率三万军士屯安城(今安徽寿县西南)。随后,司马昭以优势兵力将寿春城四面合围,构筑工事困城。城内的文钦在魏军围城过程中多次尝试解围,均被击退。不久,魏兖州刺史州泰在阳渊(今安徽寿县西南)击退朱异援军。此外,骠骑将军王昶占据夹石(今湖北荆门市西北)逼近江陵(今湖北荆州市),牵制东吴将军施绩、全熙等人,以防其向东救援诸葛诞。七月,吴军统帅孙綝出动众多兵力驻扎在镬里,又派朱异率将军丁奉、黎斐等五人前去解寿春之围。朱异率众推进到黎浆水(今安徽寿县南)一带,试图解救诸葛诞,但多次被石苞和州泰击败。伤亡惨重,且物资和粮草都被魏军烧毁,朱异被迫下令全军撤退,但这一决定却令孙綝非常不满。为解寿春之围的孙綝又征调三万兵马交给朱异,强令朱异再度出击,朱异以军粮及物资供应不足加以拒绝。孙琳大怒,将朱异斩首示众后便率军返回了建业。朱异被杀,吴军士气受挫,百姓也心存愤恨。
此后司马昭继续加强包围,并放风用反间之计,散布吴军救援将至、魏军士气低落、粮草匮乏等消息迷惑城内军士。诸葛诞等人更加宽心任意吃喝,不久城中缺粮。诸葛诞的心腹将军蒋班、焦彝与文钦产生矛盾,二人害怕被杀,随即越过城墙投降魏军。吴将全怿之母在吴国获罪,全端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护卫其母投奔魏军。司马昭用钟会的计谋,代全辉、全仪写信劝身处寿春城的全静投降,十二月,全静兄弟五人率领部下逃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寿春城中人心恐慌,不知所为。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春季,诸葛诞、文钦等出来攻击围城军,被魏军击退。诸葛诞与文钦内部不和、相互猜疑,文钦被诸葛诞所杀。文钦之子文鸯、文虎跳下城墙投降魏军,司马昭任其为将军,封为侯,并使其绕城喊话劝降,此时寿春守军斗志尽失,司马昭随即下令攻城。二月二十日,城内守军放弃抵抗,寿春城破,诸葛诞率亲信从小城门突围,兵败被杀,其三族尽数被诛。唐咨、王祚等将军和一万多吴军投降,魏军缴获的武器和物资堆积如山。此战,司马昭大军歼敌十万,为彰显大度,司马昭下令吴军投降者一律不杀,并将他们安置在洛阳附近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居住。四月,魏帝曹髦回到京师后把丘头改为武丘,以彰显自己的武功。
再立新君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夏,朝廷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包括并州的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和司州的河东、平阳,共八郡,地方七百里,加九锡,晋位相国,晋国府中置官司。司马昭九次辞让不受,后改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其子之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公元260年四月,朝廷诏令有关官员一切遵照以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加赐九锡。魏帝曹髦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意图废黜司马昭。五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发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的愤慨,王沈、王业急速将此事告知司马昭。曹髦眼见事情败露,随即率侍从向司马府进发,途中被太子舍人成济击杀。司马昭随后杀成济,灭其三族。司马昭和太后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帝(后改名曹奂)。公元258年六月,改年号为景元。
伐灭蜀汉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司马昭举兵分三路进攻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的主力;同时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防止其回援蜀地。司马昭又派钟会统兵十万,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驱汉中。秋季八月,大军从洛阳誓师发兵,将军邓敦因对讨伐蜀国持有异议,被司马昭当众斩杀。九月,司马昭又派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合力攻取围截姜维所部,金城太守杨欣攻取甘松。钟会派部下李辅领兵穿越斜谷,在乐城将蜀将王含包围,同时命部将易恺攻取汉城。钟会则率兵奔赴阳安,关城随即被其护军胡烈攻陷。随后姜维也被王颀击败,与张翼、廖化退守剑阁,与钟会相战。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朝廷因伐蜀战事顺利再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公卿将校都到大将军府宣旨祝贺,司马昭又以礼辞让。司空郑冲率群官劝其接受封爵,司马昭随即领命接受封赐。
十一月,征西将军邓艾率偏师穿越七百里无人险地阴平道,连破江油关、涪城,在绵竹与蜀军激战,大破蜀汉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诸葛亮之子)率领的成都御林军,阵斩诸葛瞻、张遵、黄崇、诸葛尚等,团灭其军。魏军突然兵临城下,使蜀汉朝野一片恐慌,秩序大乱,守军士气涣散,不听调度,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外逃,藏匿山野,城守无法禁止。刘禅听从大投降派、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开城投降。随后,蜀将姜维接到了后主令他投降的敕令,率部至东道会合廖化、张翼、董阙的部队一道投降钟会。至此,立国四十二年的蜀汉王朝名实俱亡。
平复叛乱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春,邓艾在灭蜀汉后,对司马昭说应该封刘禅为扶风王,引起司马昭猜忌。钟会、胡烈等人趁机诬告邓艾欲叛,邓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阳。邓艾被捕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姜维联合发动叛乱。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出乎钟会意料之外,司马昭察觉有异遂派万余兵占据斜谷,自领十万兵屯于长安。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但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起兵反抗。钟会、胡烈还有不少牙门将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在钟会被杀后不久,邓艾的将士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攻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至此钟会的叛乱平息。
位极人臣
咸熙元年(公元264年)三月十九日,魏帝将司马昭的爵位晋升为王,增加封地,连以前所封共二十郡。十月二十日,封中抚军新昌乡侯司马炎为晋世子。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初九,司马昭逝世,终年五十五岁。九月二十二日,葬于崇阳陵,谥号为文王,武帝司马炎受禅即位后,追尊号为文皇帝,庙号为太祖。
人物典故
司马昭之心
魏元帝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曹髦不满司马昭把持朝政,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商议,意欲罢黜司马昭,他认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王经等人都不同意,并通知了司马昭。曹髦随即带领宫中侍卫、仆从三百多人,向司马昭的府第进发,司马昭已有防备,之后曹髦被司马昭的卫兵当场杀死。
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11月,蜀后主刘禅降魏。司马昭为了安抚刘禅,在刘禅被俘到魏都洛阳后,封他为安乐公,其子孙及随降蜀臣五十多人获封侯爵。司马昭请刘禅一起宴饮,席间表演蜀国的音乐和舞蹈。一些随去的蜀汉旧人为之默然落泪,刘禅却喜乐自若。后来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则表示“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物关系
-
儿子:
司马炎
司马昭电影
司马昭扮演者-
马俦饰
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