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郁达夫
- 别名:荫生
- 原名:郁文
- 出生/生日:1896-12-07
- 生肖:猴
- 逝世时间:1945-09-17
- 享年多少岁:48岁
- 出生地点:中国,浙江富阳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郁达夫,男,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早年经历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个人生活
郁达夫与王映霞:1928年2月王映霞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王映霞20岁,郁达夫32岁。多年后因王映霞与军统局长戴笠有染而导致离婚。
郁达夫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别是:孙荃、王映霞、何丽有。此外,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
郁达夫母亲陆氏的娘家,在浙江富阳城西十多里的宵井栗园里村,那一带不但有着郁家的祖坟和坟山,还有些先人的世交故友,她嫁到富阳街上的郁家也是有着久远的渊源的。郁达夫幼年丧父,与两兄一姐全赖母亲陆氏抚养。
人物经历
1908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蕙兰中学。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毕业后被分发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6年3月16日,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超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和实验作品。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2年12月1日,小说《迟桂花》发表于《现代》2卷2期。后收入《忏余集》。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
创作特点:摧折的女性之美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感伤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