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简介
- 姓名:赵构
- 字:德基
- 庙号:高宗
- 出生/生日:1107-06-13
- 生肖:猪
- 逝世时间:1187-11-09
- 享年多少岁:80岁
- 出生地点:南宋,东京开封府
- 民族:汉族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大观元年(1107年)出生,字德基,北宋宋徽宗赵佶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位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
赵构幼年时接受了良好教育,宣和三年(1122年),受封康王。赵构曾在金军进攻时主动请缨当人质,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再次进攻中原,他被拜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奉命出使金营求和。不久,汴梁(今河南开封)失陷,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建炎,建立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高宗赵构在位期间,设立各种官职,实行绍兴更化整顿了官僚体系,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他还抑制佛教,兴办大量的学校来发展文化。绍兴十一年(1141年)冬,在赵构的授意下,与金朝达成绍兴和议,对金朝称臣纳贡,维持偏安局面。同年,削诸将兵权,杀掉岳飞,此后长期委任秦桧为相,维持对金媾和路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
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在德寿宫驾崩,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葬于永思陵。《宋史》认为宋高宗赵构忘却家仇,偏安一隅,不会免于被后世批评。他评价道:“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
幼年时光
宋徽宗大观元年五月二十一日,赵构出生于开封府大内中,为宋徽宗第九子,其生母为才人韦氏。八月,被宋徽宗赐名为赵构。宣和三年(1121年),赵构被封为康王。翌年,即宣和四年(1122年)赵构十六岁“始冠”,按古代习俗举行冠礼,赐字德基,离开皇宫出阁,在康王藩邸另住。
赵构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出阁离开皇宫前,他在资善堂跟随师傅学习儒家经典,在出阁离开皇宫后,又跟随王府学官继续学习。史书记载他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能拉起一石五斗的弓,“喜亲骑射”,天生神力。在其他方面,赵构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幼便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天赋。初入康王府便对琴类乐器十分感兴趣。在书法领域,赵构先后向黄庭坚、米芾等人学习,深得两人书法精髓。
出使金营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由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军大举进攻宋朝,直抵开封城下,宋钦宗被迫答应金人要求,送赵构至金营作为人质。正月十四日,赵构和北宋少宰兼中书侍郎张邦昌离开开封前往金营,入质金营共二十余天。二月,北宋肃王赵枢进入金营,答应把河北三镇割让给金国,至此赵构才得以返回,而张邦昌则被遥升为太宰,继续留在金营为质。靖康元年二月上旬,赵构被放回开封城,宋钦宗对其大加褒奖,并授予了赵构太傅一职以示荣耀。
在完颜宗望退兵不久,金军又兵分两路在此南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赵构再次被任命为和使出使金营,先后抵达相州(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十二月一日,赵构在相州就任兵马大元帅,召集兵马准备进京勤王。但在汪伯彦等人的怂恿下,赵构只命一只小部队前往开封救援,自己则率主力北上逃至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大名县)。靖康元年(1126年)岁末,赵构离开大名府)南逃,先后抵达东平府(今山东东平)、济州(今山东巨野)准备渡江南逃。
应天登基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军掳徽、钦二帝北上,宋朝在中原的统治出现了权力真空。金军为了巩固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于靖康二年三月初七册立张邦昌为皇帝,国号“大楚”。与金朝以黄河为界,并约定“永远做护卫金朝的藩臣”。金军扶植的楚政权缺乏统治基础,在金军撤退后便迅速垮台,三月初九,张邦昌主动退位,大楚政权就此终结。在此情况下多位宋朝宗室为继承大统展开了争夺。宗室赵子崧、赵叔向、赵仲琮等人均对皇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孟太后及宗泽等众多官员坚持拥护康王赵构继承大统。孟太后在手诏中引用了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指出赵构作为徽宗之子即位的合法性,宗泽等官员则认为北宋二帝、诸王、皇族都被掳到北边去了,只有康王(即赵构)未被掳,这是天意,以此为由坚决支持赵构即位,最终赵构成为了唯一的皇位继承者。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康王赵构由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在应天府即位,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并按五行之说改元建炎。
南下扬州
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即位后,首先排除了朝中压力,起用李纲为右相。李纲于六月一日入朝面见赵构,并提出了包括加强战备、惩治投降派、矫治弊政在内的应对宋金局势的四点对策。但是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阻挠下未能完全落实,赵构本人也很快对李纲感到厌烦。
由于李纲坚决要求惩治投降派、抗击金朝,加之赵构宠信汪伯彦、黄潜善等人,导致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李纲因黄、汪等人的弹劾而被迫辞职。李纲罢相后,太学生陈东、抚州乡贡进士欧阳澈上疏抗议,并痛斥汪、黄误国,要求赵构走李纲的抗金路线,并迎回二圣(徽宗、钦宗)。赵构大怒,先后处死了陈东、欧阳澈等人,更加重用汪伯彦、黄潜善。九月,赵构下诏“巡幸淮甸”,即前往淮河流域,十月,将朝廷的临时驻地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迁往扬州。
内忧外患
在赵构即位之时,金军进攻依然凌厉,攻陷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赵构派王伦出使金朝请和,但金太宗不仅不予接受,反而下诏金军继续进攻。建炎二年(1128年)秋冬之际,金军在左副元帅宗翰的率领下兵分三路,渡过黄河南下发起进攻。十一月,东路和中路金军联合攻占濮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直逼开封,时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阻挡金军锋芒,但也导致此后黄河连年泛滥,大批百姓因此而失去了生命。黄河决口后,金军转而东进,先后攻占滑州(今河南安阳滑县)、相州(今河南安阳)、淄州(今山东淄博)、青州(今山东青州)、潍州(今山东潍坊)等地,进逼江苏。
建炎三年(1128年)正月,金军攻占徐州,对赵构所在地扬州形成了直接威胁。二月初二,金军攻下楚州(今江苏淮安),迅速逼近扬州,赵构大惊,在当日轮值都统制王渊及宦官康履等五六人的陪同下慌忙出逃,在瓜州渡江抵达镇江府,史称“维扬之变”。抵达镇江后,赵构担心长江天险无法阻挡金兵便一路南下,经常州(今江苏常州)、平江府(江苏苏州)、秀州(浙江嘉兴)一路逃至杭州。而金军也因为长江以北进入雨季,行军困难而开始撤军。在维扬之变后,赵构对金国更加恐惧,他下诏录用张邦昌亲属,并派人持张邦昌与金人约和的书稿前往金营议和。
维扬之变后,南宋的外患暂时解除,但内乱又突然发生。赵构宠幸宦官康履以及御营都统制王渊,二人骄奢作乱、作威作福、聚敛钱财,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其中包括护卫杭州的军官苗傅、刘正彦,于是在建炎三年(1128年)三月五日,苗傅、刘正彦率手下八千余士兵,以王渊勾结宦官谋反为由发动兵变,在处死赵构亲信宦官后仍不罢休,逼迫赵构退位。赵构在与太后和众官员讨论后,认为苗刘两人有勇无谋,可以暂时退位以拖延时间,调兵遣将,于是赵构答应退位,并向苗刘两人提出四点要求以保障皇族权益及民众生命安全。退位后赵构离开皇宫,在显忠寺居住,上徽号为睿圣仁孝皇帝。兵变消息传出后,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纷纷率军勤王,三月二十五日,各地勤王士兵大部赶到,形势发生改变。在这段时间里,赵构不断安抚苗刘两人,麻痹其警惕意识。四月一日,苗刘两人迫于形势压力同意让赵构复辟,赵构也赐给苗刘两人免死铁券。四月初三,兵变军队被韩世忠击败,苗傅、刘正彦知道大势已去,便于当晚逃离杭州。五月中下旬,在各地勤王士兵的帮助下,宋军最终俘获苗刘两人,苗刘之变宣告结束。兵变结束后,赵构对勤王将士大加犒赏,吕颐浩、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人纷纷被加官进爵以示荣耀。在应对兵变的过程中,赵构的政治手腕不断成熟,兵变也加深了他对武将的猜忌与担忧,从此宋朝重文抑武的情况更加显著。
逃亡海上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金军再次以完颜宗弼为统帅,兵分三路南下进攻南宋。在金军的猛烈进攻下,宋军决定放弃淮河一线的防守,重点防守长江。赵构任命杜充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统兵十余万守卫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布置了严密防守的同时,赵构决定乘船离开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闰八月二十六日起航,九月初八抵达临安(今浙江杭州),接见群臣后又离开临安前往越州(今浙江绍兴),在此地等待前线战报情况。
十一月下旬,由完颜宗弼率领的东路金军抵达建康,激战后宋军献城出降,杜充等人率领少数残兵逃离。赵构在得知建康失陷,金兵渡江的消息后决定乘舟出海逃往明州(今浙江宁波)。金军在渡河后,先后攻下广德(今安徽广德)、安吉(今浙江安吉),过独松岭直逼临安(今浙江杭州),十二月十五日,金军攻陷临安。临安失陷后,赵构又逃往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逃亡的赵构此时仍希望与金人议和,但金人对议和不感兴趣,依然继续进攻。
攻下临安后,金军继续南下,试图俘获赵构消灭南宋政权。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金军攻破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继续追击赵构。赵构在定海县(今浙江宁波镇海)舍弃陆路改为水路。后因金军在追击途中遭遇暴风雨,且金军水师弱小船只较少,被南宋和州防御使张公裕的大船击退,赵构得以转危为安。与此同时,中路金军不断追击逃亡江西的隆祐太后,也就是孟太后。在赵构尚未即位时,她便力主赵构继承大统。在得知消息后,赵构于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将太后接至越州,自此金军攻势暂缓,开始撤军。金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到沿途南宋军民的沉重打击,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中重创金兵,自此金人再也没有渡过长江。
北返绍兴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赵构循原路由海上返回浙西,先后抵达明州(今浙江宁波)、余姚、越州(今浙江绍兴),并留驻会稽(今浙江绍兴)不愿返回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前御史中丞秦桧从金国南归,十一月得到赵构接见,积极支持赵构与金国的议和事宜并得到了赵构的赏识。赵构认为秦桧忠诚过人,是难得的优秀人才,遂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从此赵构对金人的政策由且守且和转变为“专与金人解仇议和”。
秦桧任礼部尚书后便在朝廷上寻求党羽,排除异己,先后将谢克家、范宗尹等人排挤出朝廷,自己官拜右相,但在与吕颐浩的斗争中失败,于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罢相。与此同时,赵构在众多定都声音中选择了“浙西水乡”作为定都之处,起初赵构希望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但由于城市狭小,加之数次大火对城市产生了严重破坏,最终赵构以“会稽漕运不济”为由选择了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驻地。至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从建康返回临安后,宣布临安为“行在所”。表面上以汴京为都城,而临安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都城。
征讨伪齐
建炎四年(1130年),金太宗册立刘豫为齐国皇帝,意图以齐国消耗南宋的力量,史称“伪齐”。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南宋派遣桑仲等人讨伐伪齐“皇帝”刘豫,但不久桑仲军中发生内乱,北伐停滞。桑仲死后,其部队在桑仲原部将李横的统帅下继续征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孤军无援、粮草不济最终失败。随后伪齐军又进逼甘陕,先后击败关师古等宋军将领,占领了陕西、甘肃等大片土地。经此一役,伪齐占领了东至山东,中跨襄汉,西到陇中,北临黄河的大片土地,达到了它势力的鼎盛时期。
绍兴三年(1133年)十一月,金军左副元帅完颜宗翰遣九人使团来到南宋,但此次使团到来的目的却是归还俘虏及迁居东南的北方百姓,要求南宋与伪齐划江而治,对议和之事只字不提。在战争失利,求和不成的局面下,赵构任命岳飞为德安府制置使北上进攻,意在收复襄汉地区。岳飞率军于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从鄂州(今湖北武昌)出发,转战湖北和河南各地,先后收复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县)、邓州(今河南邓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县)、信阳军(今河南信阳),至八月岳飞便收复了襄汉六郡,重新打开了南宋前往川陕的通路,打击了伪齐势力,鼓舞了低沉的宋军士气。但由于岳家军人数较少,在收复襄汉六郡后北伐便告一段落。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到七月,刘豫的军队在襄汉地区连连受挫,但是却不甘心失败,于是便向金国请求援兵联合南下攻宋。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军同伪齐军再次南下进攻南宋,十月,韩世忠在大仪镇设伏,大败金军。在淮东遭到失败后,金军转而进攻淮西,先后攻克六合(今江苏南京六合)、滁州(今安徽滁州)等地,进逼庐州(今安徽合肥)。但攻势因为宋军的顽强抵抗而受阻,加之连日雨雪,粮道不通,金太宗又在国中病危,金军被迫撤退,结束了此次南侵。
绍兴五年(1135年)夏天,刘豫再次起全国之兵南侵,但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庐州(今安徽合肥)先后被韩世忠、张俊等宋军将领击败,南侵最终宣告失败。自此,伪齐政权走向衰落。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随着宋金局势逐渐稳定,赵构派遣迎奉梓宫使王伦等人前往金国议和,最终以南宋向金朝称臣、缴纳岁币的条件换取了金人废除刘豫、归还梓宫与河南地、与宋议和。伪齐政权最终垮台。
绍兴和议
自伪齐垮台后,从绍兴八年(1138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金且战且和,最终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签订了宋金和议。
关于宋金议和,南宋朝廷中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但赵构认为大部分主战派只是为了清高爱国之名才主张对金作战,且徽钦二帝梓宫、太后均滞留在金国,如果不与金国议和则梓宫、太后均无法返回宋朝,因而力主和议。为了扫清议和路上的障碍,赵构相继罢免主战派刘大中、赵鼎,将议和大权交给秦桧。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王伦前往燕京同金国议和,金熙宗任命萧哲为江南招谕使,携带诏书南来议和。面对金人提出的苛刻条件,赵构对内采取了高压手段,决定强行接受和议,在双方就礼仪,用词等环节多次协商后,绍兴九年(1139年)春,王伦抵达开封,同完颜宗弼完成了地界交割,和议初步达成。
和议签订后不久,金国便撕毁和议,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初三兵分两路再次南侵。赵构授意各地将领积极抵抗金军的入侵。在川陕战场,一月之内金军攻下了河南、陕西的大部分州县,但在胡世将、吴璘等宋军将领的指挥下宋军很快开始反击,先后收复扶风(今陕西扶风),秦州(今甘肃天水),阻挡了金军入川的脚步。在两淮战场,淮东主要由韩世忠统领,双方长期处于拉锯战状态,互有攻守。淮西则主要由张俊负责,双方围绕宿州(今安徽宿州),顺昌府(今安徽阜阳)展开攻防,最终宿州失陷,顺昌府在南宋军民的抵抗下得以保全。中线战场主要是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作战,岳家军以鄂州(今湖北武昌)为基地,于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主动出击,先后取得郾城(今河南郾城)和颖昌(今河南许昌)大捷。但由于兵力不足,保障不济等原因,岳飞于七月十九日从郾城退兵,回到了原来的鄂州驻地。
秋季休整过后,完颜宗弼又率金军于绍兴十年(1140年)冬再度南侵。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兵进犯淮西,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但宋军在柘皋镇(今安徽巢湖西北),大败金兵,趁机收复庐州城。进攻庐州失败后,完颜宗弼回师进攻濠州并在周边设伏。前来增援的宋军于三月十二日抵达,但在濠州城外遭遇完颜宗弼属下部队的伏击,大败于金军,但由于岳飞等援军陆续抵达,加之天气逐渐炎热,金军也被迫撤军,第二次淮西之战就此结束。
金朝从绍兴十年(1140年)夏天到次年春天对南宋发动的多次战争,虽然一度进攻至长江沿岸,但为了守卫这些地区也耗费了大量精力,长期持续的战争也让以完颜宗弼为代表的金朝军事贵族对通过战争消灭南宋失去了信心。至此,双方都流露出议和的迹象。绍兴十一年(1141年)九月十三日,完颜宗弼放回被金国扣留的南宋使臣,并让其带回致南宋第一书,自此双方不断就和议内容进行商讨,金国先后发出了三封致南宋朝廷的书信。而南宋方面,在赵构和秦桧等人的支持下,和谈不断推进。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赵构派出何铸为大金报谢使,曹勋为副使前往完颜宗弼军中与金军缔结和约。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何铸一行南宋使团到达金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将赵构“誓表”交给了金熙宗,金熙宗也答应归还梓宫、太后。至此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史称“绍兴和议”,由于当年是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故又被称为“皇统和议”。
绍兴和议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二是宋金疆界,东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关为界;三是南宋向金岁供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四是金朝归还韦后和徽宗帝后梓宫;五是南宋遣返逃到南方的北方犯罪人员和已在金朝任职或居住的原宋朝官员家属。
后期政局
在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之间局势趋于稳定,赵构继续重用秦桧主持政局。秦桧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维护自己的地位:一是坚持与金国和议,以此谋取赵构信任。二是结党营私,形成以他为首的集团,由此打击一切反对势力。秦桧任相时期,大量重用其亲属、同乡以及同党,忠实执行赵构旨意和所交代的任务,并且坚守和议,打击反对和议的官员,先后将张浚、吕颐浩、赵鼎、李光、胡铨等人贬谪流放。
从和议签订至秦桧病逝,赵构一直任用秦桧作为宰相。在这段时间内,赵构继续维护和议成果,依靠秦桧镇压反对派,在赵构和秦桧的“联盟”下,宋金两国长期处于和平状态,但秦桧残酷推行迫害政策,借赵构之名打压反对派,使大量无辜的人受害。绍兴二十年(1150年)冬,秦桧大病一场,自此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绍兴二十五年(1155)七月,秦桧病情进一步加重,于当年十月二十二日病逝。秦桧死后,赵构一再赞扬秦桧生前的功绩,认为秦桧力主和议,为天下带来了太平,是国家的功臣。但朝廷中群臣纷纷起来揭发秦桧及其党羽的罪行,如汤鹏举等人就大量揭发秦桧党羽的恶行,在官员们的检举下赵构被迫惩戒了秦桧的众多党羽,剥夺了曹冠、周寅等人的功名。但赵构仍然继续支持秦桧,严厉批评借反对秦桧而反对和议的大臣。对秦桧的家眷子孙,赵构则相对宽容,继续让其享受优越的生活。
秦桧死后,赵构重用陈诚之、魏良臣、沈该、汤鹏举等四人,并开始任用部分主战派官员,如张浚等。在赵构及群臣的努力下,南宋政局进一步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物价有所下降,一直困扰政府的财政问题也有所改善。
秦桧死后,宋金边境长期处于安定状态,但随着完颜亮夺取金国政权,金国消灭南宋,统一海内的野心再起,金国秣马厉兵准备南侵。为了给南征作军事准备,完颜亮逐步将政治中心向南迁移,准备迁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完颜亮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九月率兵南下分四路攻击宋朝,其中西路、中路、海路金军兵力较少,均被宋军击退,东路则为完颜亮亲率主力。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完颜亮进攻淮西,先后攻陷盱眙、淮阴、扬州,并在瓜州(今江苏扬州南)击破宋军,兵锋直抵长江。在此不利局面下,赵构任命虞允文负责长江防御。十一月初四,在宋军将领虞允文的指挥下,南宋军队在采石(今安徽当涂)大破金军,取得了“采石之战”的胜利。采石之战后,金军内部发生分裂,金军叛将杀死了完颜亮,南侵就此结束。
内禅退位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赵构唯一的儿子赵旉病死,此后赵构再也没有儿子,为了寻求继承人,加之太后群臣的建议,赵构最终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宗室子赵瑗为皇子,更名为玮。完颜亮南侵之后,宋金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最终赵构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立养子建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六月十日,赵构禅位于赵昚,是为孝宗,赵构正式退位。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至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赵构作为太上皇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二十五年。在这期间,赵构迁居德寿宫,受到孝宗的“孝养”,待遇十分优越。除此之外,赵构虽然不理朝政,但孝宗遇到大事必定在询问赵构后才施行,更显赵构太上皇之尊崇。最终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初八病逝于德寿宫,享年八十一岁,葬于永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