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弹道原理
钱学森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提出了这种助推一滑翔式弹道,所以国外有人称之为钱学森弹道。另外,德国人sanger还提出过一种再入弹跳式(skip)弹道。一些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L/DD> 0.5)的再入弹道的基本设计思想即源于钱学森弹道。为了满足攻击航空母舰的要求,完全可以在钱学森弹道的基础上,末段增加先进的自动导引技术,这样,钱学森弹道就变成了助推一滑翔一寻的弹道。
前苏联出版的“军事百科词典”关于“火箭(即导弹)弹道”中指出了五种形式,即弹道式导弹弹道、高射导弹弹道、滑翔导弹弹道、巡航导弹弹道和复合导弹弹道。该书指出,滑翔式弹道是弹道式弹道和在稠密大气层内依靠空气动力面升力的滑翔段相结合而成的,以便增大射程。参与滑翔弹道的导弹通常具有不大的空气动力面和自主式或复合式控制系统。这种形式的弹道是一些舰对舰导弹、地对舰导弹和空对地导弹等所特有的。但是,尚未发现采用这种典型助推一滑翔弹道的具体反舰或对地攻击导弹。
助推一滑翔一寻的导弹可以满足上述对付航空母舰或其它大型海上目标所提出的技术要求,因而有可能成为未来攻击敌人航空母舰编队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武器。DF-21D和CM-400AKG很有可能采用了该弹道方式以在现有技术方式上满足攻击航母编队技战术要求。
钱学森弹道产生的背景
1944年,德军在二战中节节败退,第三帝国日暮西山。希特勒不甘心于输掉战争,于是使用了自己的秘密武器——v1火箭和v2火箭。在超过1万枚火箭的密集打击下,英国各大城市被炸得面目全非。
这种导弹的采用,让盟军陷入了恐惧。为了与德军抗衡,美军找到了之前就和军方有过合作的加州理工大学教授钱学森,让他与冯·卡门和马利纳两大物理学家共同研发新式导弹。
经过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无数个埋头苦干的日子,三人成功研制出了在当时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处于顶尖的“下士”导弹。在这个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钱学森还提出了一个弹道理论。这个弹道理论,一旦实际用到导弹上来,威力将是无穷的。
但由于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研究条件,这个理论被搁置在了一旁,后人称之为钱学森弹道。